糖尿病趋于年轻化!摆脱糖困扰,护理专家的这些秘诀快记下→
展现护理技艺,分享健康知识。9月3日下午,最新一期《岭南名护大讲堂》科普直播在广东卫生在线视频号如期开播。
围绕“摆脱糖困扰,拥抱健康生活”主题,本期直播邀请了5位岭南名护为大家答疑解惑,她们分别是:
► 谢翠华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护理部总护士长;
► 黄洁微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;
► 杨 青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护士长;
► 朱胜伶 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总护士长;
► 赖美铮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护士长。
本期直播,广东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、省护理学会糖尿病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丽华担任指导专家,并由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团委副书记(主持工作)吴佳仪主持。
数据显示,我国糖尿病患者约有1.41亿人,其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,约占90%以上,男性高于女性。然而,令人担忧的是,糖尿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均维持在30%左右较低水平,且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。
杨青提醒,糖尿病本身不可怕,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。糖尿病需早发现、早治疗、早达标,以预防和减少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及心脑血管、肾脏、神经、眼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。
面对自身血糖的不断攀升,我们应当如何有效的进行血糖监测和管理?糖尿病患者饮食有何技巧?糖尿病足为何是“糖友”的一道坎?中医有哪些稳定血糖的妙招?一起来看看!
鼓励大家坚持每年体检
5类人群要特别关注血糖水平
黄洁微表示,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、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、活动少、久坐、经常暴饮暴食、有生产过巨大婴儿的产妇等高危人群,需要特别关注自身血糖水平。
早期糖尿病一般没有明显症状,但日常生活中,它并非无迹可寻。“三多一少”是患上糖尿病的典型表现,即饮水增多、排尿增多、食量增多、体重减少。
不过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并没有典型的症状,例如部分患者是因为皮肤伤口长期不愈合,或是因为视力、口腔问题才发现患病。有些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,常规体检时才发现。
护理专家鼓励大家坚持每年体检,体检中如果发现空腹血糖≥5.6mmol/l,建议做一次糖尿病筛查。当空腹血糖≥7mmol/L,餐后2小时血糖≥11.1mmol/L时,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。
切莫只关注空腹血糖
餐后血糖同样重要,不应忽视
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,血糖监测是管理此病的重要环节。
“临床发现,我们很多糖友只关注空腹血糖,其实餐后2小时血糖同等重要。”赖美铮表示,空腹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,餐后2小时则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。“部分糖友是从吃完饭才开始算时间,这是不正确的,此处要特别提醒。”
她表示,对于一般成人患者,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4.4~7.0mmol/L,非空腹血糖目标为<10.0mmol/L。除了关注指尖血糖外,建议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半年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。这一指标能反映近3个月来血糖的平均水平,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“金标准”。
除了血糖监测,糖尿病患者还需遵照医嘱,按时按量服药。
赖美铮提醒,降糖药按作用机理不同,服药方法会有所不同,例如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(格列齐特、格列美脲、瑞格列奈)就需要餐前服。同时,由于α-糖苷酶抑制剂(阿卡波糖、伏格列波糖)是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,需在餐前即刻吞服或与第一口食物一起嚼服。
对漏服降糖药的情况,黄洁微表示,处理需视药物种类及漏服时间而定——
如果漏服降糖药2小时后才发现就不补了,下一餐按原来治疗方案服药;餐前漏服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,可在餐中、餐后补服;漏服磺脲类降糖药物,则不要补服。
值得一提的是,部分糖尿病患者需自行注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。胰岛素注射部位按吸收速度的快慢,依次是腹部、上臂外侧、大腿外侧、臀部外上侧,其中腹部是首选部位。
护理专家建议,大家可将服药、打胰岛素当吃饭一样,是每天必须做的事情,这样可避免漏服漏注射。同时,除了监测血糖外,糖尿病患者居家应进行血压、体重的监测及记录。
先蔬菜再肉类后主食
调整进餐顺序有助于血糖控制
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,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和《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指南》均强调了“食物多样,合理搭配”。
那么,如何做到呢?护理专家表示,可遵守糖尿病饮食“手掌法则”,即主果拳,蔬菜捧,蛋白掌,油脂尖。
此外,糖尿病患者要重点关注食物的升糖指数(GI)。GI是反映不同种类的食物对血糖影响大小的参数。
GI高于70就是高GI食物,如主食中的米饭、馒头、糯米、白面包等,进入胃肠后消化吸收快,血糖升得快、升得高,血糖下降速度也快,血糖波动大。
GI低于55就是低GI食物,如燕麦、荞麦、藜麦、黑米、紫米、小米、青稞、豆粗粮面包等,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,吸收率低,葡萄糖释放缓慢,升糖速度幅度都相对较小,下降速度也慢,餐后血糖波动较小。
赖美铮指出,由于米饭升糖指数高,很多糖尿病患者索性不吃米饭,只吃肉和蔬菜,或者多吃低升糖食物。“这是不正确的!这种饮食模式不建议长期执行。”
碳水化合物(主食)、蛋白质、脂肪是饮食中的三大营养素。她支招,以主食定量为基础,然后再在主食加入一定量的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GI食物,直至占主食的1/3,做到粗细搭配。“我们可以从少量的10%开始,逐渐增加全谷类的比例。这样既可以保持主食的口感又可以降低主食的升糖指数。”
同时,调整进餐顺序对控制血糖有利,即先吃蔬菜,然后吃肉类,最后吃主食。
除了吃得健康,科学运动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内容,包括游泳、跑步、登山、球类运动,太极拳、五禽戏、八段锦等。
直播中,黄洁微特别推荐了两个运动方式:一个是步行,另一个是中断久坐。
步行:是最常用的有氧运动方式,推荐每日步数不少于6000步,成年患者应达到8000~10000步/天,老年患者应达到6000~8000步/天,步频根据自身情况不低于60~90步/分钟,最好能达到100步/分钟(中等强度运动)。
中断久坐:看电视、玩游戏、办公室工作等久坐行为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。建议久坐的人员每隔30分钟进行3分钟步行或简单抗阻运动,这有助于改善血糖、胰岛素敏感性等。
值得注意的是,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要做好充分准备,例如穿着舒适的鞋袜,运动前后测量血糖,带水、食物(饼干和糖果)、毛巾、病人信息急救卡等。
糖尿病足需综合干预
鞋袜选择有要求
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,其预防与治疗至关重要。
谢翠华表示,通过整体与局部的综合预防措施,可有效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。整体预防包括接受专业足部护理教育、严格控制血糖、血压及血脂,并坚决戒烟。局部预防则强调坚持每天检查足部、保持清洁、选择合适的鞋袜,并定期接受糖尿病足筛查。
值得注意的是,糖尿病患者在穿鞋前一定要记得仔细检查,尤其是有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。由于保护性感觉缺失,他们被异物刺伤后会没有疼痛的感觉,导致足底感染、溃疡。
“我们科室就曾经收治一名足底红肿、破溃的糖友,拍了X片才发现足底的异物是一根梳齿。”朱胜伶分享说,患者就是因穿鞋前没好好检查,断掉的梳齿刺入足底,然后由于患者有神经病变,被刺伤后没感觉,导致出现足部红肿才被发现。
对于鞋袜选择,护理专家也有建议:要选平整、透气、减震、宽敞的鞋子;选纯棉或羊毛等吸汗、透气、无接缝、宽松的袜子。
谢翠华表示,脚上有伤口的患者,尤其是伤口在足底或足跟处时,可以定制减压鞋。这样行走时减少对伤口的压力,有利于促进伤口愈合。同时,尽量选择浅色的袜子,当脚部受伤、有脓血渗液等情况时,可以及时发现。
她提醒,当糖尿病足伤口渗液增多、颜色变黄、面积变大,或者气味变臭,伤口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疼痛时,请及时到院诊治。
从饮食到穴位按摩
中医助力个性化控糖
中医认为,糖尿病(消渴)多由阴虚所致,治疗上强调养阴。
朱胜伶介绍,中医在调理、治疗糖尿病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,可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发展阶段进行个性化调理。
糖尿病起病之初多为阴虚为本、燥热为标,出现明显口干、喝水多、吃得多、心烦、大便干燥、尿黄等,此时可以用麦冬、百合、玉竹等煎水代茶饮,以滋阴生津;
随着糖尿病对人体正气的消耗,有人阴虚的同时还兼有气虚,即少气懒言、疲倦乏力,此时可以在茶饮基础上加上益气养阴的太子参;
随着糖尿病病程进展与并发症增多,很多病人出现阴阳两虚,即怕热又怕冷、乏力疲倦、头晕头重、耳鸣耳聋、记忆力减退,既觉得口干又不想喝水等,此时要阴阳并补,可太子参、巴戟天或者人参、熟地煎水代茶。
在穴位按摩方面,她介绍了合谷穴、支沟穴、内关穴等关键穴位,这些穴位分别具有调理脾胃、清热泻火、安神宁心等功效。通过简单的按摩手法,患者可在家中自行操作,促进气血流通,缓解糖尿病相关症状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中医外治法如刮痧、拔罐、灸法等,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也展现出显著疗效。例如,糖尿病患者早期肺热明显,表现为口干多饮症状重,可以通过刮痧手太阴肺经来清热。
朱胜伶表示,无论是药食同源还是穴位按摩,都应在中医师帮助下进行中医调理。
《岭南名护大讲堂》是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、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指导,广东省护理学会、广东省岭南南丁格尔护理研究院主办,人之初杂志社、广东卫生在线承办,广东省医学会医学科普与健康传播学分会、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协办。
首期科普共5场,涵盖静脉治疗、老年、伤口、肿瘤、糖尿病护理等领域。
记者 | 薛平世
摄影 | 覃健基
编辑 | 任君飞 责编 | 张秀丽
审核发布 | 李楠楠
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